你是聊天高手,還是「社交雷區製造機」?

#關心,還是困擾?
—-當我們以為的「好意」,成為對話中的壓力

#人際交往真的是門學問 

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?

某天,與一位久未碰面的朋友重逢,閒聊之際,忍不住問了幾個問題:
「現在有男友嗎?」
「交往多久了?」
「10年?哇!那什麼時候結婚呢?」

朋友一一回答:「有,10年,不結婚,也不生孩子。」

聽到這樣的回答,我瞬間開啟“勸世模式”

「很好啊!家人沒有催婚壓力,雙方也說好了不生孩子,那真的很棒!」
「我常和朋友說,如果沒把握未來不會想生小孩,那就趁早完成這個‘任務’,免得想生卻生不出來……」
於是,我開始滔滔不絕地分享類似的故事,啪啦啪啦啪啦……

但就在這一刻,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說的話很貧瘠,也很無趣……
更赫然發現,這段對話似曾相識,甚至可能是她過去無數次聽過的問答
她的反應雖然平靜,但我內心卻隱隱覺得,她或許只是禮貌地聽著,而我……早已變成那個“讓對話變尷尬的人”

好意,真的都是好意嗎?

我們以為的關心,可能在對方眼中變成一種壓力
我們覺得「只是閒聊」,卻可能讓對方覺得「又來了,怎麼每次都問這些?」

這就像坊間常見的社群話題:
💬「懂不懂聊天啊?這樣把話聊死了!
💬「你是句點王嗎?
💬「過年返鄉最討厭的十種情境

親朋好友不見得是真的想打探你的隱私,可能純粹只是沒有話題可聊,於是拿這些「最常見的社會標準」來開啟話題。
但問題是,這樣的開場白,真的適合所有人嗎?還是反而讓對話陷入尷尬?

如果換個方式,會不會更好?

當時的我,如果不是直接問「你什麼時候結婚?」,而是這樣開啟話題,會不會讓對話變得更自在?
比如:
💬「這些年過得怎麼樣?有什麼讓你覺得特別開心或特別有收穫的事嗎?」
💬「最近有沒有什麼特別投入的事情?工作、生活還是新的興趣?」
💬「這幾年有什麼想完成的計畫或夢想嗎?」

這樣的對話,或許更能真正打開朋友的內心,而不是讓她應付式地回答“標準問題”

很多道理我們都懂,但卻忘了在生活中實踐。

「好問題」開啟溫暖的對話,「爛問題」讓彼此陷入尷尬。
好意,未必都能被對方感受到是「好意」,
有時候,我們的「關心」,反而成了別人的困擾。
我們都懂這些道理,但在生活中,卻常常忘了實踐。

每個人都有習慣性的提問方式,但我們可以透過覺察,讓對話變得更細膩、更自在
試著停下來想一想——這句話,對方真的會想回答嗎?
如果換個角度,是否能讓交流更輕鬆、讓關係更靠近?

試著練習更好的對話方式,讓關心不帶框架,讓對話更有溫度!🔥

 

 #真正的關心不帶框架
#練習更好的對話方式
#對話的溫度決定關係的深度
#問對問題,開啟有深度的人際連結
#昕禾文創教育

發表評論